課程資訊
課程名稱
社會學丙上
Introductory Sociology (c)(1) 
開課學期
100-1 
授課對象
法律學院  司法組  
授課教師
林鶴玲 
課號
Soc1008 
課程識別碼
305 101C1 
班次
 
學分
全/半年
全年 
必/選修
必修 
上課時間
星期五7,8(14:20~16:20) 
上課地點
社101 
備註
限法律學院學生(含輔系、雙修生)
總人數上限:100人 
Ceiba 課程網頁
http://ceiba.ntu.edu.tw/1001sociology2 
課程簡介影片
 
核心能力關聯
核心能力與課程規劃關聯圖
課程大綱
為確保您我的權利,請尊重智慧財產權及不得非法影印
課程概述

課程簡介:
我們個人的喜怒哀樂,與這個社會有什麼關連嗎?為什麼有些人一輩子的積蓄也買不起一間公寓,但是一幢幢上億台幣的豪宅不斷在興建中呢?為什麼瘦身中心與吃到飽的餐廳都人滿為患呢?為什麼百貨公司年輕貌美的女店員嫁給了已中年的公司董事長,大家說都羨慕的說她麻雀變鳳凰,對娶了總統千金的年輕醫師卻諷刺地說他「省了20年的奮鬥」?為什麼以前大家叫她們「外籍新娘」,現在卻改稱她們「新移民女性」?為什麼當青少年花大量時間在線上和朋友聊天、互動、玩遊戲的時候,社會上卻普遍存在「沈迷電腦使人離群孤僻」的印象呢?為什麼麥當勞、星巴克和好萊塢電影在我們生活中的角色越來越重要,電視上的國際新聞卻越來越少?社會學引領我們瞭解這些不同層面的社會生活;社會學對於我們身處的這個世界,以及我們與世界的關連,提出了探索的方法。

 

課程目標
這是一門針對大學部學生所設計的社會學入門課,這門課不打算系統性地介紹社會學的理論與領域,而是針對社會學家關切的一些根本問題(例如,社會如何可能?人們為何不平等?個人與其身處的組織、社會、世界的關係如何?)從個人經驗出發來觀察、瞭解我們所身處的當代社會以及個人的處境。
 
課程要求
課程要求:
(1) 交作業與請假等事宜,請直接以email與本課助教聯繫(請假請依照「國立台灣大學學生請假辦法」辦理,否則視同無故曠課);與課程主題、進度、研究方向等有關之問題,請在約談時間內來我的研究室討論。如果約談時間你有課,無法分身的話,你可以email聯繫與我另約時間面談。(請勿以email詢問任何無法簡短回答、需要實質討論的問題)。
(2) 為鼓勵同學培養從認真聽講中歸納整理重點、做筆記的習慣與能力,課堂投影片將不提供給同學。
 
預期每週課後學習時數
 
Office Hours
備註: 評量標準: (1) 準時出席並參與課堂討論(共佔總成績40%)──修課同學應自動按照各週進度閱讀指定教材。準時上課出席是參與的必要條件,加入課堂討論、提出意見與問題等也都是很重要的參與方式。 (2) 期中考與期末考(各佔總分之30%)──兩次考試涵蓋範圍為指定閱讀與授課內容。  
指定閱讀
 
參考書目
 
評量方式
(僅供參考)
   
課程進度
週次
日期
單元主題
第1週
9/16  課程簡介 
第2週
9/23  社會學是什麼

*Allan Johnson著,成令方、林鶴玲、吳嘉苓譯,2001,《見樹又見林:社會學作為一種生活、實踐與承諾》,第一章「森林、樹群、還有那件事」。台北:群學。

*Zygmunt Bauman著,朱道凱譯,2002,《社會學動動腦》(Thinking Sociologically),前言「社會學:目的何在?」。台北:群學。
 
第3週
9/30  文化、價值與規範


*《見樹又見林》,第二章「文化—符號、觀念和生活種種」。
*《社會學與台灣社會》,第二章「文化」(黃金麟),王振寰與瞿海源主編。
 
第4週
10/07  社會化:I


*《見樹又見林》,第三章「社會生活的結構」(頁80-102部分)。
*Zygmunt Bauman著,朱道凱譯,《社會學動動腦》(Thinking Sociologically),第1章「自由與依賴」。台北:群學。
 
第5週
10/14  社會化:II


*王浩威,1998,《台灣查甫人》,第一章「台灣男人的語言」。台北:聯合文學。
*Henslin, James M. 1999, “On Becoming Male: Reflections of a Sociologist on Childhood and Early Socialization,” Pp.381-390 in Down to Earth Sociology. edited by James M. Henslin. New York:The Free Press.
 
第6週
10/21  群體與社會界線I:認同的社會建構


*《社會學動動腦》,第2章「我們與他們」。
*《見樹又見林》第5章,「我們、它和社會互動」
 
第7週
10/28  群體與社會界線II:族群與國家


*石元清英,[2006]2008,第13章〈歧視的視線〉。頁233-251,收錄於片桐新自等編著,蘇碩斌、鄭陸霖譯,《基礎社會學》(Sociology Basics)。台北:群學。
*李廣均,2008,第4章〈籍貫制度、四大族群與多元文化〉。頁93-110,收錄於王宏仁等編,《跨戒:流動與堅持的台灣社會》。台北:群學。
*《社會學動動腦》,第9章「國家與民族」。
 
第8週
11/04  社會互動


*Erving Goffman著,徐江敏等譯,《日常生活中的自我表演》〈導言〉。台北:桂冠。
*《社會學動動腦》,第3章「陌生人」。
 
第9週
11/11  期中考 
第10週
11/18  偏差行為與社會控制I


*古川誠,[2006]2008,《基礎社會學》,第8章「社會的病理」。
*Michel Foucault著,劉北成等譯,《規訓和懲罰》,第三部分第2章〈管教的手段〉,台北:桂冠。
 
第11週
11/25  偏差行為與社會控制II 
第12週
12/02  階級與階層


*《社會學與台灣社會》,第五章「階級與階層」(蘇國賢)。
*Granfield, Robert. 1991.“Making It By Faking It,” pp381-390, in Down to Earth Sociology.
 
第13週
12/09  性別與不平等


*《見樹又見林》,第三章「社會生活的結構」(頁102-121部分)
*大和禮子,2006[2008],《基礎社會學》,第14章「性別論的基礎」。
*Risman, Barbara. 2008. “Gender as Structure,” pp.306-315, in Mapping the Social Landscape: Readings in Sociology, edited by Susan J. Ferguson. Boston : McGraw-Hill
 
第14週
12/16  全球化與不平等


*藍佩嘉,2002,〈跨越國界的生命地圖:菲籍家務移工的流動與認同〉,《台灣社會研究季刊》,48期。
*夏曉鵑,2002,《流離尋岸:資本國際化下的「外籍新娘」現象》,第六章〈資本國際化與商品化跨國婚姻〉。台北:台灣社會研究。
 
第15週
12/23  經濟與工作I


*《社會學與台灣社會》第十二章「經濟與工作」(蔡明璋)Naomi Klein著,徐詩思譯,2003
*《No Logo》,第10章〈威脅與臨時雇員〉。台北:時報。
 
第16週
12/30  經濟與工作II


*Hochschild, Arlie Russel. 2008. “The Time Bind: When Work Becomes Home and Home Becomes Work.” Pp.494-504, in Mapping the Social Landscape: Readings in Sociology, edited by Susan J. Ferguson. Boston : McGraw-Hill
*Nancy Folbre著,許慧如譯,2002,《心經濟.愛無價?》「導讀:亞當斯密的晚餐」(曾嬿芬)、「第一章:人類愛心的泉源」。台北:新新聞。
 
第17週
1/06  教育

*《社會學與台灣社會》,第九章「教育」(譚康榮)。
*《基礎社會學》,第7章「學歷和社會」。

 
第18週
01/13  期末考